位於鄂南幕阜山中的小城——湖北省崇陽縣,千載文脈悠悠,“繩鋸木斷,水滴石穿”起源於此,當地“重教勸學”的傳統延綿至今。
  為解決基礎教育階段普遍存在的優質資源稀缺、發展不均衡等難題,2008年春,崇陽縣開展了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為宗旨的教育改革。
  如今,一座包括職教中心、新城關中學及其附屬小學和幼兒園、新崇陽一中的大型教育城拔地而起,讓農村、城鎮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。
  緣起:農村生源萎縮 城鎮生源倍增
  時間回溯到8年前。按照“鄉鄉辦初中,村村建小學”的格局,全縣有141所學校,在校學生7.5萬餘人,教師3860餘人。
  隨著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加快,大量農民進城,農村學齡人口劇減。孩子擠破頭往城區學校跑,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高中,都是人滿為患。
  “有的班被迫塞進100多人,甚至講臺上都坐著學生。”縣教育局負責人說,這樣的大班讓優質教育資源不再優質,城區生均面積、校舍面積遠不及國家規定標準。
  而農村卻恰恰相反,大批學生“外遷”,一些邊遠鄉鎮出現“微型班”“微型學校”。
  農村生源萎縮、城鎮生源倍增,校點佈局分散、建設資金受限,農村基礎薄弱、教育公平難保。這種不合理的教育現狀催生了崇陽教育改革: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勢在必行。
  探索:教育產業化失敗 籌資建設教育城
  事實上,崇陽縣曾有過一次失敗的嘗試。
  崇陽是典型的農業縣,經濟基礎薄弱,於是嘗試教育產業化,在城西拿出一塊土地招商辦職校。一位溫州商人投資3000多萬元將學校建成,卻運轉不暢,學生招收難,深陷困境。縣裡不得不收回學校轉為公辦。
  回憶當年的失敗,縣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負責人反思:“投資人要盈利,實際操作弊端很多。事實證明現階段教育不能產業化,仍需政府擔當主力。”
  2008年春,一個大膽的改革方案提上了縣委、縣政府主要議事日程:建設一座教育城,撤銷邊遠農村條件薄弱的初中,與老城關中學一起搬遷併入教育城;創辦寄宿制小學和公立幼兒園,整體實現全縣教育條件梯級提升。
  2008年6月,縣政府在縣城西側擴地千畝,拉開了教育城建設序幕。同時,公開拍賣原城關中學,在土地開發中獲取收益,籌措建設資金,確保政府不負債、群眾不增負。
  教育城占地面積1200餘畝,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,總投資5.2億元,工程建設歷時5年。
  成效:教育資源合理配製 辦學水準整體提升
  教育城已成為崇陽縣最漂亮的建築群,被譽為鄂南“教育航母”。而今,一大批農村娃實現了“農轉非”,潮水般地涌進教育城。全城近20000名學生中大部分來自農村,城鄉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。
  “我們要以教育城為平臺,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,整體推進崇陽城鄉教育均衡發展。”縣長杭鶯說。
  為此,該縣撤銷全部鄉鎮高中,撤銷部分地段偏、規模小、條件差的農村中學和小學,形成高中縣城辦、初中集鎮辦、小學聯村辦的新格局。目前,崇陽已將6所高中調整到3所,將22所初中調整到11所,將115所完小調整到76所,新建和改造學校39所,實現了70%的初中生到縣城上學,70%的小學生到城鎮上學,70%的教師到城鎮任教。全縣教育資源得到科學合理配製,辦學水準得到整體提升。
  對崇陽教育的未來,縣委書記楊良鋒充滿信心:“辦好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,我們力爭在3到5年內把崇陽打造成佈局合理、結構科學、隊伍優化、功能齊全的湖北教育強縣。”(本報通訊員 蔡亞君 黃躍飛 本報記者 曹建文)
     (原標題:讓城鄉孩子共享教育資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74smsq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